流行文化

讓喬治亞棋后向Netflix求償的《后翼棄兵》(The Queen's Gambit):我們都熱愛天才的故事,但西洋棋只是西洋棋

2022/03/10

2297

《后翼棄兵》改編自沃爾特·特維斯的同名小說,由斯科特·弗蘭克操刀撰寫劇本,講述了一個“天才少女”的成名&成長之路... ...

讓喬治亞棋后向Netflix求償的《后翼棄兵》(The Queen's Gambit):我們都熱愛天才的故事,但西洋棋只是西洋棋

《后翼棄兵》影集惹毛喬治亞棋后,遭 84 歲「始祖棋后」告上法庭!

 

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 Netflix 影集《后翼棄兵》(Queen’s Gambit)2020 年推出後在全球爆紅,不但打開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(Anya Taylor-Joy)的國際知名度,也在金球獎奪得各種佳績——更在創意藝術艾美獎入圍12項,最奪下9個獎項,包含最佳選角、最佳攝影、最佳時代劇服裝、最佳化妝、最佳音樂編曲、最佳藝術指導、最佳剪接、最佳混音、最佳音效剪輯,代表艾美獎評審相當肯定《后翼棄兵》製作水準。

 

但是,劇中提到了不少真實人物,來自喬治亞的西洋棋棋后「諾娜  · 加普林達希維利」(Nona Gaprindashvili)就在本劇最後一集被提及,劇中說:

 

「雖然女性棋手在俄羅斯並不是甚麼獨特的事,雖然有諾娜.加普林達希維利,但她是女子棋手領域的世界冠軍,從來不曾跟男棋手交過手。」

 

就是這句台詞,讓本尊加普林達什維利氣炸了。她於加州洛杉磯聯邦地方法院對 Netflix 提起訴訟。訴訟文件指出,影集背景設定為1968年,當時她早已和至少59名男棋手對奕過。Netflix公然故意謊稱她的成就,是為了提高戲劇效果,讓他們的虛構角色達成她的成就,這是嚴重的性別歧視和貶低!Netflix 則表示,加普林達希維利的說法毫無根據,雖然對她的輝煌成就致上敬意,但將會大力為此案辯護。

 

 

終於,Netflix 把希斯萊傑想拍的電影, 拍成了極具樂趣的劇集:讓你甘願成為女王的棋局中的一枚棋子

 

20世紀90年代初,編劇艾倫-斯科特獲得了《后翼棄兵》原著小說的版權,並以此寫了一個電影劇本。導演貝爾納多-貝托魯奇和邁克爾-阿普特德都表示了興趣,而莫莉-林沃爾德一度有望出演。2008年,西洋棋愛好者希斯-萊傑簽約執導該電影,初定艾倫-佩姬飾演女主角貝絲。

 

隨著希斯萊傑的離開,電影項目停滯了。

 

小說原著很短,除了棋局之外,沒有什麼對話和故事,在改編上很有挑戰性。導演弗蘭克與編劇斯科特一起創造了這部 Netflix 限定劇,他們希望用充沛的劇集空間來填補小說所省略的歷史和主題。

 

圖源:劇照

 

"如果你把它排成電影,它可能就會「淪為」一部「體育電影」:在觀影過程中,觀眾們唯一在乎的,是她會不會打敗那個俄羅斯人。但是,這不是原著的真正主題。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關於天賦的痛苦和代價的故事。”

 

導演弗蘭克表示。

 

在西洋棋中,兩個人(通常是兩個男人)相對而坐,幾乎不說話,也不走動,有時一坐就是幾個小時。把它搬上銀幕,似乎很難吸引觀眾。但西洋棋的運動個性讓它自默片時代起就被各種影人所偏愛,作為元素加入創作,在驚悚片、愛情片、喜劇片、紀錄片、經典文學改編片和動畫片等等類型片中都有體現。

 

《后翼棄兵》的女主角貝絲哈蒙是一個棄兒,在孤兒院中偶爾接觸了西洋棋。這部劇遵循了「體育電影」的節奏,張弛有度的敘事恍如一部精打細算的好萊塢經典拳擊片,不過,這是一個關於女性在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取得成功的成長故事,也是一個酒精與鎮定劑成癮的天才少女的傳奇。

 

導演把這一切精心包裹在一起,故事張開的過程聰明、流暢、爽快。在佈景和音樂的選擇上,巧妙地結合了復古風格;在表演和攝影上,則有一種曼妙的質感。隨著故事的深入,《后翼棄兵》沒有保持第一集的高度,在劇情上逐漸稀薄起來,不管是競技線還是成長線,都沒有穩定達到讓人腎上腺激素上升,或者情感共情加強的水準。

 

這可能與故事的結構有關——貝絲哈蒙在西洋棋中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避難所,在這裡,她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控制感。而從閃回的信息中,我們看到了原因——她的親生母親聰明卻時常陷入麻煩,她的養母則總是藉酒消愁。這兩個元素都很有意義,但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——本劇的中心主題是貝絲的性格以及癮症,她的成功所帶來的執著,以及她強烈的棋風反映出的內心的憤怒。但是,這些情節中的鬆散削弱了主題的力量,結局更是讓人不那麼滿意。

 

圖源:劇照

 

不過,拋開這些,這仍然是一部極具樂趣的劇集。演員們奉獻了精彩的表演,女主角貝絲充滿了邪典般的個人魅力。而導演弗蘭克也給各色人物安排了豐富的場景,從中西部到拉斯維加斯、紐約、巴黎和莫斯科,一個美妙多彩的世界由此展現在觀眾眼前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國際象棋大師加里-卡斯帕羅夫是該劇的顧問,他的意見和建議確保了《女王的棋局》的專業性:

 

“大多數銀幕上的國際象棋場景其實特別不專業,很多時候,影視劇裡展現的棋盤根本經不起推敲。"

 

演員中少有西洋棋愛好者。《后翼棄兵》中,涉及下棋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專業人士指導,演員通過記憶法和示意圖等輔助工具進行反覆練習。

 

"我的舞蹈基礎對學習下棋手法很有幫助—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下棋就是手指的編舞。我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和貝絲對國際象棋的熱愛是相通的,所以,在表演貝絲下出queen's gambit 這一步棋的時候複雜的心理的時候,我自信完成了挑戰。“

 

飾演貝絲哈蒙的泰勒-喬伊說。貝絲哈蒙的棋風很利落,與現任世界冠軍馬格努斯-卡爾森(Magnus Carlsen)的風格相似,直截了當,其中還帶有一種不同尋常的侵略性。

 

《后翼棄兵》中有300多場棋局,有的只在前景或背景中出現。為了讓每場比賽有所不同,設計師 Uli Hanisch 開發了獨特的調色板,以區分不同的比賽。攝影師 Steven Meizler 則安排了不同的機位進行多角度拍攝,就連棋子在棋盤上發出的聲音和節奏都不盡相同。劇中沒有呈現出任何全場比賽,而是通過對棋局,解說員,現場反應的巧妙剪輯與拼接,讓觀眾了解棋局的進展。

 

圖源:劇照

 

不管怎樣,這部 Netflix 原創新經典會讓你甘願成為女王的棋局中的一枚棋子,不經把觀影的喜怒哀樂盡交給女王的掌握中。

 

(本文自原載於 NYT 的來自 Mike Hale 和 Alexis Soloski 的兩篇影評編譯)

 

 

人們都熱愛天才的故事,因為那是一種獨特的奇觀,但棄兵只能孤獨向前。

 

人們都熱愛天才的故事,因為那是一種獨特的奇觀,天才與我們一樣都是肉體凡胎,但卻有著不可企及的奇絕之處,人們可以見證一種精神、智力或者體能上的奇蹟,從這個角度去看,天才是最接近於我們自己和現實生活的超級英雄,像天外來客,像神明提點,他們與我們相切,又與我們遠離,讓凡俗生活得以籠罩一層神秘和神性的超越之光。所以,《后翼棄兵》能取得如此聲量的反響就不難理解,更何況,這還是一個女性天才的故事,一個脆弱的孤獨女孩橫穿了冷戰的嚴酷年代,為自己掙得盛名與尊嚴的故事。它有奇觀的包裝,有女性主義的加持,有歷史的慨嘆,向內挖掘個人內心的破碎與重整旗鼓,向外延伸出那個獨特大時代的躁動與嘆息。總體上說,它有關於親密,友情,孤獨與拯救。

 

《后翼棄兵》的情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,哈蒙因為車禍成為孤兒,被送往孤兒院的她,在地下室偶遇了一位孤獨的校工,對方教會了她下棋,而她發現了自己的天賦,從此征戰賽場,攻無不克。

 

即便講述的是一位棋手的故事,即便是如此靜態的“運動”,但這仍然是體育題材,眾所周知,美國的主流體育題材影視劇是超級英雄類型的現實分支,所以,在很多時刻,你甚至能從貝絲哈蒙的眼神中看到那些英雄的影子,只不過她的打鬥招式與超能力都在棋盤上,她的勝利和失血都在大腦裡,從外部看難覓踪跡,但一切都已然發生。

 

如果說大多數體育題材可以用熱血的比賽現場點燃觀眾,那麼西洋棋的賽場顯然並不具備太高的觀賞性,所以,這個故事的主要筆墨都聚焦於哈蒙的心理和精神狀態,而非她的動作。這極具挑戰性,但卻被完成得充滿奧妙。這創作方法,其實非常東方,以一種寫意的方式呈現某種難以呈現的,缺少動作的動作戲。最終,《后翼棄兵》塑造了一種奇特的觀感,你會覺得它充滿動態,人物和故事無時無刻不在流動,但仔細觀察卻發現,故事其實很靜,但安靜之中,卻密佈著一路炸裂的火花,那一路的光彩熠熠和電光石火其實是這個女孩的自我蛻變,那些比賽的勝利不過是成長的歷練、陪襯與禮物。

 

圖源:劇照

 

在《后翼棄兵》中,其實哈蒙成為孤兒兩次,一次在身份上,一次在精神上。身份上的那一次,是她的生母把她放在汽車後座上,想從這令人沮喪的生活中與其同歸於盡,而精神上的那一次,卻是她的養母躺在床上安靜離世的瞬間。哪一次更令她悲痛?或許是第二次,她躺在那女人身旁,展露了一種令人心疼的孤獨。

 

孤兒的故事隨時都可能落入俗套,大都離不開孤兒院裡的欺辱和霸凌,收養家庭中扭曲變態的後母之類,但這色調陰沉的開場像是與觀眾玩起惡作劇,那一切都沒有發生,幽暗童年裡遇到的卻盡是些善良的人。當哈蒙的養母挑起眉毛狡黠地算計差旅和獎金,人們終於能放下心來,這故事不會陷入陳詞濫調的泥淖了,自那以後,她們不再是繼母與養女,而是兩個孤獨的女人,一個被丈夫拋棄,一個被父母拋棄,兩個孤獨的人慰藉的彼此,沒有顧影自憐,不是相依為命,而是一種有力的生活,即便她們一個依靠酒精,一個需要鎮定劑。

 

《后翼棄兵》算是女性成長的故事嗎?本質上是,但這主旨又被巧妙隱藏。象棋之於哈蒙,就像諜報之於《國土安全》的卡莉,就像破案之於《謀殺》裡的莎拉,就像新聞調查之於《利器》中的卡米爾,這些女人都執著於一種事物,有的是旁人不理解的瘋癲舉動,有的是危險的邊緣的不斷試探,她們有著共同的特徵,都因為生活,自己變得支離破碎,但自己卻努力掩藏,那些工作像赴湯蹈火,甚至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,那一切是一種救贖和宿命,殘忍與幸福相伴相生的命定之途,混雜著拯救與懲罰。他們用新痛撫慰舊傷,讓自己解脫於舊日泥潭。

 

出演成年哈蒙的安雅·泰勒-喬伊曾經在恐怖片《女巫》中有過非常驚豔的亮相,她有著一種獨特的驚恐的小動物般的眼神,卻同時又有著難以言傳的篤定,她讓不知所措的慌張和把控一切的堅毅在這個角色身上同時顯形。她是一個下棋的龐克,一個看起來滿不在乎但實際上脆弱不堪的少女,自己的半生不過一場開局詭異的棋局,母親的棄兵,只能一步步前拱,在棋局中孤獨求敗,在現實中孤獨求生,她看起來對一切不屑一顧,無所謂於世俗的規矩,棋手的傳統,政治的環境,道德的界限,但實際上她那麼脆弱,渴望保護。

 

誰能保護她?誰都不能,她是個兵卒,即便在很多人心裡她是個女王。

 

她的啟蒙恩師薛波先生和孤兒院的同伴黑人女孩 Jolene 是她的遮擋,是她的庇佑,真心付她,而不是利用她,不像那些基督教會或者政府部門,看起來派人又撒錢,不過就是當她是件政治工具,一個可用可棄的兵,從這個角度講,她和不得自由的蘇聯對手不都一樣?

 

圖源:劇照

 

這故事穿過一個獨特的時代,這背景沒有被強化,但所有人都知曉,冷戰,反戰,有築起的高牆,有反叛的逃亡,有信仰,有謊言,有血與鐵絲網,有性和搖滾樂,而在這之中,棋盤以方寸之地賦予她自由與安慰。哈蒙一路走來,與其說是為了不斷取勝,不如說是為了驅散孤獨,她與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無血緣上的瓜葛,但後來,她所遇到的一個一個朋友,從陌生變得熟識,他們從精神上帶給她的慰藉讓她不再是一個孤兒,這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部分。

 

(本文作者為楊時暘,發於北京青年報專欄)

 

 

而網友則有以下評論:

 

這個劇情感覺有點平淡,但是我為什麼看完了。男人都想幫你,但其實是想睡你,但其實還是想幫你。沒啥,我也想生活在俄羅斯。

 

全劇基調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樣,不煽情不流於表面,情感表達細膩又淡然。女主不拘泥於一方天地和小情小愛,全身心投入象棋事業,這樣的大女主劇請多多益善。此劇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也是一大亮點。被丈夫拋棄毅然和女主一起開創事業的養母,同是孤兒出身靠自己努力當律師的黑妞酷颯閨蜜,身殘志堅的孤兒院女院長,通透又灑脫的女模特等等。

 

最後一集好俗氣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個淚點留下眼淚。

 

太好看了吧!這部劇真的有太多話可講,一兩句是概括不完的,看得人真爽!就如同用聰明人的視角在看世界一樣!太喜歡了!就像你在過一種人生,而你卻還搞不懂人生時,你已經在人生的這條路上了。

 

最值得看的美劇,不懂西洋棋也一樣看得熱淚盈眶、激動不已,天才女主,儘管也掙扎,但身邊遇到的都是好人,有太多的機會劇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,但都沒有,只是keep on winning!

 

真的很爽。看到有人質疑女主為啥不還那10塊錢,我其實挺理解的,對於感情疏離的人來說,不想斷開和關心的人的最後一點聯繫總是這樣,還了10塊錢兩個人的關係就徹底結束了。

 

妳必須要有天賦夠努力才能逃脫層層桎梏,妳必須是萬裡挑一的女性才能在男權社會脫穎而出,沒有比這更現實的了。

 

不懂棋也不妨礙,甚至每一集裡面的棋局那裡都好好看,女主眼睛好大,像小鹿,好漂亮,棋局時候的BGM好舒爽,看完後還蠻想讀原著的。

 

主角過於依賴天賦,看上去是女權。其實只是男權思想的篡改性別,女主沒有收到任何時代的阻力,甚至獲得所有手下敗將的愛慕。對於個人性格和職業生涯的塑造過於老套,第一遍看完就不會有回味的衝動了。

 

情節如走過場,角色皆工具人,整體觀感太過浮誇。命運淒慘卻傳達不出傷痛,關卡設置不少卻沒體現多難,所有問題只需擺pose和冥想就能輕鬆解決,實在不行還有貴人相助,高潮推動依賴BGM堆疊,什麼都講到了但統統點到即止。

 

劇作從頭至尾毫無邏輯,完全靠“她是天才”死撐著,冷戰背景沒發揮出任何意義,最後女主在一幫男人的幫助下贏了是為了表達什麼?蘇聯式的團結就是力量唄,所以你塑造一個女性意義是什麼呢??癮症這個所謂的困境也並沒有給她造成什麼阻礙,人物傳記也不是靠流水賬和情緒渲染出來的,棋局的驚險刺激沒有具體展開。

 

人形AlphaGo成精記。女主角的長相、性格、身世、經歷,都跟一個架空的AI沒啥區別了。

 

美術不錯,迷人的時代氣質。原聲音樂不錯,有菲利普.格拉斯的神韻。劇作乏善足陳,女主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芭比娃娃,精神按摩的換裝人偶,好比漫威片裡的超級打鬥女英雄。如果非要稱這是女權,那行,我閉嘴沒有意見。

 

 

 

同場加映:正能量滿滿的《姐姐的戀人》,是日本人對抗疫情肆虐的正面回擊

 

 

文章標籤

推薦文章